高分:北京市或中国土地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2-09 21:39 编辑:admin 299阅读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

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

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

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

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3.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据分析,目前沙化面积的95%是由各种人为活动引起的,我国三北地区目前沙化土地面积为17.6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有12万km2,近年形成的有5万~6万km2。现有15.8万km2的土地面临沙化的危险,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沙化土地每年扩展约1 500km2,受沙化危害的有11个省区的212个县,人口约3 500万,耕地400万hm2,草场500万hm2,2000年我国北方沙尘暴频频发生,说明土地沙化已非常严重。

4.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

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灌溉形成的,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北方,面积约800万hm2。在干旱区、半干旱区次生盐渍化的危害尤为严重,在新疆、甘肃受次生盐渍化威胁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30%一40%,内蒙古河套平原耕地中,盐渍化耕地占50%左右。

5.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

潜育化水稻土的特点是在稻田土层的50~60cm深处形成一个清灰色还原层,通称青泥层,不利于水稻生长,由于管理不善或排灌不当产生的潜育化叫次生潜育化。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纯属人为造成的稻田质量退化,它是稻田提高单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小丘间沟谷、河流沿岸、水库周围及渠系附近。我国次生潜育化稻田的数量相当可观,南方约有420万hm2,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潜育化水稻土为20%,江西全省稻田面积的20%为潜育化水稻土。

6.耕地肥力下降

由于水土流失和对土地重用轻养、施用有机肥过低,使土地养分减少,地力普遍下降。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403个县的资料统计显示,土壤无障碍因素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5.3%,土壤有机质低于0.6%的耕地占10.6%,耕地总面积的59%缺磷、23%缺钾、14%钾磷俱缺;耕层浅的占26%,土壤板结的占12%,东北地区的黑土开垦初期有机质含量为7%~10%,开垦不到100年降至3%~4%,严重的甚至降到了2%。

7.土地污染与破坏末得到有效控制

不合理的化肥和农药施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由于利用率低,大部分化肥、农药散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间接地污染土壤,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产晶中有毒物大量积累,危害人、畜健康,影响农产晶出口。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水果、粮食、肉食出口因有害物质超标退货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开采矿产不及时复垦,尾矿不合理堆积,也会破坏大量的土地,地下矿藏如煤炭,地下水等开采,会引起地面下沉或塌陷,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8.农用土地结构调整缺少规范化管理

目前,农用土地结构调整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用地鲒植调整除了少部分属于25o以上的坡耕地,根据7ki保持的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正常调整外,绝大部分的调整是受利益的驱动,将大面积耕地改为果园或鱼塘,据1995年国家土地局《全国土地管理统计资料》的数据分析:1995年耕地减少了79.8万hm2,其构成是:国家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交通、水利等)占12.5%,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乡镇企业、个人建房等)占7.6%,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变园地、林地、草地、鱼塘等)占64.1%,灾害损失占15.8%,因此,急需解决对农业用地结构调整的规范化管理问题。

9.城镇发展建设用地失控

近年来,一些城市发展规模失控,占用耕地面积过多问题较为突出。有关专家利用遥感卫星资料测算结果表明,1986--1995年全国31个特大城市的主城区占地规模扩大了50.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为1.12:1是合理的,而我国目前已高达2.29:1。个别城市1980--1995年人均占地从76.9m2增至158.1m2,增加了一倍多,更为严重的是城市扩建占用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城郊菜地或良田沃土。

开发区建设占地失控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法建的开发区占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3年全国有各类不同级别的开发区2 800个,其中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批准只有757个,只占27%,二是开发区用地严重失控,据统计,仅开发区的起步区就占用了73万多hm2的土地,而且大多数都是耕地。

村镇建设超标严重,首先是乡镇企业用地缺少指导,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占用良田沃土,其次是农村居民宅基地用地严重超标,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宅基地占用面积已达190m2,已超过规定的最高标准150m2的27%,而且宅基地几乎都选在交通方便的平原,占用的多为高产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