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锈孢锈菌(花孢锈菌属特征)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2-10 18:02 编辑:admin 288阅读

1. 花孢锈菌属特征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2. 锈菌产生的五种孢子类型

锈病

rust

由4,00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锈菌在生活环中可寄生於一种植物(单主寄生)或两种不同植物(转主寄生)。禾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生活环中具5种孢子型,为转主寄生锈菌寄生於小麦或其他禾谷类和禾草上。其他转主寄生锈菌以桧属作为一种寄主,以苹果、日本榲桲、山楂、蔷薇以及有关植物作为另一种寄生;白松锈菌以五针松作为一种寄主,以茶藨子及鹅莓(茶藨子属〔Ribes〕)作为另一种寄主;另一种锈菌以道格拉斯杉作为一种寄主,以杨作为另一寄主。单主寄生锈菌如侵袭石刁柏、豆类、菊花、咖啡、蜀葵、金鱼草、甘蔗及向日葵的锈菌。

锈菌一般在叶、嫩茎及果实上产生黄色、橙色、红色、锈色、褐色或黑色粉霉状疱状突起。受染植株的生长及产量受影响,有的植株凋萎或顶死。防治法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及无锈病植株;在一种转主寄生植物数百码范围之内消灭另一种转主寄生植物;严格执行卫生措施;每隔7∼10天用杀真菌剂喷粉或喷雾,在锈病出现前两周开始施行。

由几种白锈菌属(Albugo)真菌引致的白锈病与真正的锈病不同,它不需转主寄生。它侵袭许多草本植物,病株叶上出现浅黄色部分,叶下表面及其他地上部分带有白垩色蜡质,以后变成粉霉状,最后变成深暗色的疱状突起。叶片凋萎,早期死亡。茎及花器膨胀变形,植株矮化。防治法包括采用无病植株及抗病品种,消灭植株受侵部分、杂草和收获后的残株,实施三年轮作制,疾病常发季节每隔10∼14天喷雾数次,采用杀真菌剂。

3. 单孢锈菌属图片

区别:1.主要危害的地方不一样,2.发病期症状颜色,类型不一样。

铁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开始是浅黄色小斑点后产生疱状物,破裂后是黄褐色粉状物,导致不开花或大量落花,果实畸形或开裂,严重时全株叶片变黑干枯。

叶斑病主要危害是花卉的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受其害,其中以叶片以主。植株症状表现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

4. 锈菌生活史中可出现多种类型的孢子最多有

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以农业生产上威胁最大的小麦条锈病病菌为例,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转主寄主为小檗。

其周年侵染生活史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病病菌为气流传播,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

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种越早则发病越重。

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病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至-7℃地区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

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

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5. 以锈菌为例,简述其五5种孢子形成的过程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   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   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   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

6. 花孢锈菌属图片

四季豆叶锈病是常见病害,此病是由真菌担子菌亚门单孢锈菌属病菌侵染所引起。

四季豆叶锈病的症状表现为病叶表面产生锈状,叶表面被破坏,加上叶片变畸形并豆荚尾短变小,严重时危害叶柄及豆荚。

发现四季豆叶锈病要立即用药防治。可用百分之五十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倍稀释喷雾,也可以用50%痿锈灵粉剂稀释1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效果都不错。一般用药后间隔十天再用药一次,巩固防治效果。

7. 全锈型锈病产生哪几种孢子

1、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长椭圆形,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

2、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橘红色,大小中等,圆形至椭圆形,散生,排列不规则。

3、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列散乱,无规则。

8. 层锈菌属冬孢子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这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

9. 花孢锈菌属特征有哪些

1 黑星病

黑星病的病原是柑桔茎点霉,属真菌半知菌亚们,球壳孢目,茎点霉属。按照发病形态的不同,分为黑星型和黑斑型2种。

黑星型:果面初生红褐色小斑,后扩大为红褐色至黑褐色圆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密生小黑粒(分孢器),病斑一般限于果皮,但贮运期可继续发展,致使全果腐烂。

黑斑型:主要发生在采收后贮运期,果面初生淡黄色至橙黄色小点,后扩大后暗褐至黑色略下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中部密生小黑粒(分孢器),严重时病斑连合,覆盖果面,果肉亦黑色僵缩腐烂。

2 锈壁果

锈壁果一般是由锈壁虱引起的,它是属蜱螨目,瘿螨科的一种昆虫。锈壁虱主要为害柠檬叶背和果实。以口针刺入柑桔组织内吸食汁液,使被害叶、果的油胞破裂,溢出芳香油, 经空气氧化后,使果皮或叶片变成污黑色。幼果受害严重时变小变硬,大果受害后果皮变为黑褐色,韧而厚。

3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花期遇到雨水,造成感染灰霉病花瓣落在幼果上,发生部位随机、病斑颜色灰白灰霉果病斑因幼果期生长受阻,之后会表现出凹陷症状,灰霉“花皮果”疤痕处表面粗糙,有细微裂纹出现。

4 白癞病

白癞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且具有潜伏性,高温、阴湿、郁闭的条件下易发病,5~9月是发病的主要月份。受害果实会慢慢在果皮表面上产生一层大小不一的白色病斑,呈扁平或略凸起状,而且随着果实的成熟,病斑颜色也会逐渐变成灰褐色果实表面的病斑容易刮去,一般只侵染果皮而不影响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