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山里向茶   2023-08-14  编辑: admin  251阅读  栏目:绣线菊

一、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从哪看来的,哪本书上的?在下才疏学浅,认为这句话有误,我的理解应该为:“富贵之疾,易于攻邪;贫贱之疾,宜于补正。”这句话说的是那些大富大贵的的人得了病,应该用攻邪的方法来治疗,引用古人一句话叫,肥人多痰湿,富贵之人难免肥胖。生活贫困穷苦的人得了病,应该多用补正的方法,因为这种人身体多虚,可想而知。

至于什么是补正攻邪,如果你没学过中医我很难给你解释,我可以打个比方。

补正就是:你生病了,一群细菌要进入你身体,你通过吃药,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从而杀死细菌,不让细菌再进来,这叫补正。攻邪就是不去增强免疫力,而是用药物直接去杀细菌,这叫攻邪。

原文“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

二、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什么?

气味浓烈的蔬菜

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腥”才是指肉类。原指气味荤腥一词出自白居易《斋戒》一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荤腥”中的“荤(hun)”最早念Xun。

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气味浓烈的蔬菜。佛家中的荤,在本师的那个时候,并不是指鸡鸭鱼肉等,而是大蒜、小蒜等具有刺激性的蔬菜。

根据《楞严经》记载,佛家五荤为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五荤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发淫,令人多欲。在南传佛教中,还是可以吃一些肉类食物。

《梵网经》卷下载“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怀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当佛教传到中国后,通过本土化的过程,修改了一些戒律,例如把吃有知觉能力的有情众生也等同地看做杀生,故发展到除密宗外的绝大部分宗派都不允许吃鸡鸭鱼肉等有情众生。北传佛教,即修习大乘佛法的人,都是禁止吃那些肉类食物。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僧人是可以吃荤的。比如,在开戒随喜的情况下。但是,条件必须圆满成熟,而不是拿着这个借口胡乱杀生。

《本草备要》批注云:“慈葱,冬葱也;茗葱,山葱也;兴渠,西域菜,云即中国之荽。”兴渠另说为洋葱。

三、汉末人吃人事件 他为什么杀自己老婆给刘备吃

汉末时的一个猎户刘安,因为刘备非常爱戴百姓,刘安为了报答他去林中打猎,却打不到猎物。就把自己的妻子杀了,骗刘备说是狼肉,给刘备吃。事后刘备才知道,感激的哭了,并把此事告诉曹操,曹操也感动的流泪并赐刘安百两黄金。

以下是原文:

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九回,原文如下:且说玄德匹马逃难。正行间,背后一人赶至,视之乃孙干也。玄德曰:「吾今两弟不知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孙干曰:「不若且投曹操,以图后计。」玄德依言,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信,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刘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玄德称谢而别,取路出梁城,忽见尘头蔽日,一彪大军来到。玄德知是曹操之军,同孙干径至中军旗下,与曹操相见,且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操亦为之下泪。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干以金百两往赐之。

四、刚出世就会猎食的是什么动物?

大部分爬行类、鱼类、昆虫、两栖类动物都可以。

基本上除了鸟类和食肉哺乳动物,这些动物都可以一出生就开始捕食。不过要看你怎么定义捕食了啊,捕食狭义指某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而杀食之,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

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捕食时被食者的种群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捕食者种群所杀死的被食者的总数,等于每个捕食者的捕食数与捕食者个体数之积,这二者都要受被食者密度的影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