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盆景的风格是什么?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0-19 14:47 编辑:admin 297阅读

一、元代盆景的风格是什么?

元代之前,园林艺术从发展到兴盛,是在模仿天然山水,并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修筑亭、台、楼、阁,叠山理水,创造一种集美的自然景观、人文知识、功能用途于一体的人造景观,因此引发产生的盆景风格。

在唐、宋、元各代均以山水盆景为主,盆栽植物虽始于晋代,但却盛于明清。近年在西安中堡村出土的盛唐时期墓葬中发现一具完整的唐三彩砚,其底部为一浅盆,前端为一水畔,后部为群山环立的景物,山上花草树木喜人,栖居的小鸟栩栩如生,这是典型的山水盆景特征,并已说明当时的山水盆景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相对于当时的植物盆景而言,艺术造型境界高出许多。

这从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墓出土的文物——仕女手托植物盆景的壁画可以得到印证。而且在这一时期论及盆景的诗歌、专著等,也以山水盆景见多。如白居易在《太湖石》中写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岭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岭。邈矣仙掌回,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明。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重如千金。岂伊造物主,独能知我心。”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个盆景迷,他在扬州自作盆景并作一首诗:“梦时良是觉是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乌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白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北宋政和年间名画家张择端的《明皇窥浴图》中所描绘的盆栽就有陈于案上的苍老松树,其干略呈曲折状,栽于圆形深盆;将牡丹、荷花与玲珑奇石配植于长方浅盆之中。特别是《宜和石谱》、《渔阳公石谱》、《云林石谱》等专著的出现,更推动了盆景,尤其山水盆景的发展。

到了宋末元代的盆景出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作品有题词,二是出现小型盆景。

如李士行的《偃松图》,画题名为“轮囷离奇”,词中有“一株天下五针松,间年火却为始终,问形势欲擎云空,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不随绮里夏黄公”。

又有法名“韫上人”的高僧,他独创一格,制作盆景取法自然,饶有画意,擅作“些子景”,高不盈尺,笔墨精炼,风情漠漠,开创小盆景之先河;有诗赞:“咫尺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尘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高度概括了深刻的意境和小中见大的艺术特点。

二、湖南盆景是什么流派?

岭南派,湖南风格大悬崖式为特色。

三、东南亚的盆景有什么特点?

东南亚的盆景有以下特点:

第一,盆景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东南亚盆景造园是把自然景物缩小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盆景是把景物缩小于咫尺盆中,可以说是微观造园。

第二,盆景是“活的艺术品”。东南亚盆景以树木花草作为盆景造型的主要材料,具有生长发育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它在制作加工上的连续性,艺术欣赏的可变性。

第三,盆景形式的多样性。东南亚盆景艺术,正向着多元化发展,例如树种和盆景类型的不断增加、盆景的地方风格的不断涌现等。

四、盆景小知识:关于川派盆景的风格特点,你了解多少

独特的巴山蜀水,经过漫长的历史流程,孕育出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载:“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广汉的三星堆,也足以证明巴蜀文化的悠久历史。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

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

正因为规律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自然类随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极少数的悬岩式,现在保存完好的“老龄”树桩盆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清朝末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已延续至今),各地的花农和盆艺者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盆景送到花会上展销,此时的树桩盆景已完全采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

川派规则式的桩景按其传统的蟠扎技艺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它们的主干和侧枝自幼用棕丝按不同格式作各种角度、各个方向的弯曲,注重立体空间的构图,难度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滚龙抱柱”、“对拐”、“方拐”、“掉拐”、“三弯九倒拐”、“大弯垂枝”、“直身加冕”、“接弯掉拐”、“老妇梳妆”、“综合法”等十种;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滚枝、半平半滚之别,不同主干的造型与多种蟠枝方法交互运用,形式多样,树形雄伟端庄。有的桩景状若骑士回首,有“立马望荆州”之称。

迄今为止,四川的树桩皤扎,无论是何种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越出这一时期所形成并广泛采用的技法和造型规则。清末民初,成都和各县的着名皤扎艺人约60余人,其中最着名的有窦禹朋、陈洪顺、张彬如、陈玉山、戴开弟、戴崇光。龚音如、李洪泰、纪成久等。到了本世纪40年代,自然类树桩盆景重新抬头,但在蟠扎技法上与规律类大致相同,除悬 崖式外,一些自然类桩头的造型几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陈思甫的父亲陈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条残缺、不适合制作规律类盆景的树坯,顺势加工为自然类。其后李忠玉及邱开春、王明文等发展了自然类,逐渐成为今天川派树桩盆景的两大主要类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虽然远在两宋已见端倪,尤其是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飞天与传女手托的山万盆景,已与今天的浅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树桩倾斜,直到 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园艺家、画家。盆景“玩家”亲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间有“盆树无根如插木”的谚语,故其桩景特别强调根部的处理,盆中树木多悬根露爪,注意盘根错节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与石相配,别有情趣。 总的说来,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 、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