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里各地的习俗有那些!!

山里向茶   2023-05-21  编辑: admin  86阅读  栏目:云南花卉

印度: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这真可谓天下奇事,但他们的人生哲理,使人听起来也颇有感触。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来到。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

德国: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相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朝鲜: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当天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过年时,城市里有社团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

英国: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意大利:在意大利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人们涌向街头,燃放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午夜时,家家户户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来源:《生活时报》 2001年12月25日/郭际)

世界各地新年习俗

印度: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这真可谓天下奇事,但他们的人生哲理,使人听起来也颇有感触。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来到。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

德国: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相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朝鲜: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当天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过年时,城市里有社团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

英国: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意大利:在意大利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人们涌向街头,燃放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午夜时,家家户户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来源:《生活时报》 2001年12月25日/郭际)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历来为千家万户所重视。

广 东

年宵花市 桔言花语祝新年

金灿灿的年桔摆上街头的时候,也是春节到来的时候。

过年期间,广州的街边悄悄摆上了一盆盆金黄的年桔,小到可以放上桌面的小盆栽,大到需要一辆小货车才能运回家的二三米高的“巨盆”年桔,硕果累累、金光灿灿,青枝绿叶相扶,逗人喜爱。

没有买一盆黄澄澄的年桔,没有扛回去一棵粉嘟嘟的桃树,仿佛就没有过年气氛。每逢春节,家门里外摆上一盆年桔,是珠三角地区老百姓的传统习俗。

金桔的发音,在粤语里颇近“吉祥”,除夕夜把桔子放在家中,有“大吉大利、吉到运到”的寓意,新年里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这些“大吉大利”的盆栽被小心培植好几个月,就是为了在年宵花市上一展风采。

“十里长街花成海,春色满园关不住”,说的就是广东的年宵花市(见右图)。每年春节,主要街道就会搭建起牌楼、花棚,花农、商贩沿街设摊展卖,十里长廊,灯火辉煌、游人如织、鲜花如海。

“逛花街、行大运”的民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家家买年桔成为古今一景。据说是因为年桔成熟期正值春节,故得名“年桔”。

花市一般是在春节前3天举行,除夕夜是花市的高潮,祈求来年鸿运当头的愿景。大街小巷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各地花市搭起彩楼,支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直到正月初一凌晨,花市人潮才逐渐散去。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个习惯,使得年桔年花价格一夜之间可以充满起伏,除夕傍晚逛花街高峰时段只能买一枝百合花的钱,到了初一凌晨花市散场的时候,可以买上一大束。

与金桔一同上市的还有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多个品种;百合、水仙、康乃馨也是年宵花市上的抢手花卉;象征世代同堂的代代果,吉祥虔诚的佛手果,粉白靓丽的桃树,从寻常百姓家,到酒楼食肆,“一树桃花满庭春”,简直是岭南年节的“圣诞树”。

南国暖洋洋的冬天,年宵花市是最热闹喜庆的“庙会”,桔言花语成为最好的新年祝福。

河 南

熬年守岁 举家围坐夜长明

河南延续中原根脉,过年颇有讲究。过腊月二十三就进了小年,民谣里唱词分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对联);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方天地里,岁岁年年遵循着这段章程,绵延无穷。

腊月底几天,主妇上阵,忙不过来时,男主人也得掌勺,和面蒸馍、包馅过油、杀鱼炖肉……个个不亦乐乎。面食,不同以往。花卷、油卷、枣花馍,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更有别致者,做成寿桃、刺猬等等,不一而足。

年三十儿除夕,年味儿最足。河南乡下管饺子叫扁食,扁食里兴包枚铜钱硬币,使之成为“幸运果”。这是传统的“抽奖”活动,谁吃到硬币,象征新的一年必有福气。河南人讲究守岁,又名“熬年儿”,大门外点灯,长明一夜,全家围坐,闲话一年。过了子时,鞭炮燃放既毕,依长幼为序祭祖跪拜,孩子们再向长辈叩头,讨取压岁钱。

河南俗语“三天戏,五天年”。唱大戏要三天整,年要过五天。大年初一正式过大年,既有乐趣,也颇多规矩,嘴上多说吉利话,忌触霉头。五天内不准吃面条,不搅面汤稀饭,吃馒头不准剩。新年开门头件事,放挂万字头鞭炮,爆竹声中驱邪迎新。随后,便要出门,逢人作揖拜年。

走亲戚是过年主要内容,规矩多,历时长,贯穿年节。一些地方讲“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晚辈带礼,要到长辈家“走亲戚”,长辈则要安排酒菜,等客到来。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还要吃饺子,取意捏住“小人嘴”。大年初六,生意便要开业了,这叫“初六大开市”。

除夕之前,叫做拜早年,正月十六之后,叫做拜晚年,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最后过完。

安 徽

龙船起舞 祝福送到家门口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南北地区过年习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黄山人在小年夜的前一天深夜,有祭灶的习俗,也称“送灶”,目的是祈求和保佑平安。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在滁州市全椒县,则流行着“走太平”的传统民俗(见左图),并已延续了近2000年。“走太平”时,全椒人都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群众自发地进行健身走、看花灯、放烟花、游县城、烧香烛等活动,以此祝福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节日的氛围非常浓厚。”王庆霞大姐说。

每到新春时节,在池州市许多山村和田间地头,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祭及表演。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村民们戴上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蕴有驱邪纳福之意。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舞龙船是宣城春节期间常见的民俗项目,又叫舞旱船。龙船用竹子做成船的形状,带有船盖,重量不重;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很漂亮。撑船人一般是皮肤白净的男生装扮成女生的模样,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化装成戏曲里的女旦一般。

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首先将锣鼓敲起来,龙船前面有一个人拿着弯弯的细竹,引导着龙船跟他转,锣鼓敲得越响,龙船就舞得越快,然后有人敲快板,众人跟着唱,歌词似皖南花鼓戏。

吉林伊通

白山黑水 年息花枝满屋香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吉林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进入腊月,年味就一天天变浓,这样的歌谣又会被家里的老人反复念叨起来。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吉林省长春、四平、吉林和通化等地就有许多满族聚居的乡镇村落。

在吉林省伊通县,满族仍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伊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这些地方的春节习俗,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一到腊月初七,满族的姑娘们会上山撅“年息花”枝,回家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20多天后适逢过年,枝上的花苞正好开花,冰雪覆盖的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满屋飘香。

传统的满族妇女在腊月里“忙年”,要淘黄米、磨黄面、做饽饽等,冻好放入大缸里,留着正月里吃。姑娘和老太太则开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人寿年丰等主题都可以通过剪纸表现出来,成为春节的传统习俗。关云德的满族剪纸是当地的著名品牌,他可以把满族传说中的300多位女神作为题材,用剪纸表现出来。

祭祖是满族人大年三十的重要活动。“在祭祀中,满族人用优美的神歌,惟妙惟肖的萨满舞蹈,表达对祖先的怀念。”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吕萍说。

满族人的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和族祭,特别是当家族中遇到金榜题名、续家谱等重大事项的年份,祭祖仪式会非常盛大隆重。

满族人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衍生品”。比如,为了准备祭祀,要杀年猪。如今,这在东北农村成了过年的普遍习俗。

年夜饭,满族人的饭桌上往往会多摆放一副碗筷,纪念“姑姑妈妈”。姑姑妈妈’是满族传说中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传播医术救死扶伤,终身未嫁”,吕萍说。

而在大年初一煮饺子时,男主人还要吆喝:“起来了吗?”女主人回答:“起来了!”连续三遍。据说,满族人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反复吆喝只为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满族春节民俗非常重视祈福、讲究礼节,从大年三十的“抱柴火”、“踩芝麻秆”,到初一拜年的“碰肩礼”、“抱腰礼”等等,都透露出喜庆和对新年的期盼。春节,在“白山黑水”的满乡,处处都有浓浓的年味和传承已久的满族风情。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