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子是一种较为常用中草药,黄栀子泡茶有什么作用?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0-19 17:33 编辑:admin 301阅读

一、黄栀子是一种较为常用中草药,黄栀子泡茶有什么作用?

栀子是中医里面常用的一味“清热燥湿”类中药材,其味苦,药效寒凉,入药具有很好的清利湿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喜欢用栀子泡茶喝,对于体内的热毒、湿邪等皆有较好的清泻之效。

1、栀子泡水喝可以清利湿热

栀子属于苦寒之药,入药有沉降、通利之功,对于体内的湿热之效,栀子泡茶喝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清散之效的。

生活中使用栀子泡茶喝,不仅可以预防湿热较重引起的黄疸之症,对于已经出现的湿热黄疸,也是可以有效缓解的。

此外,对于膀胱内湿热蕴结导致的结石淋症、小便涩痛、小便泛黄等情况,使用栀子泡水喝都是有效的。

2、栀子泡水喝可以清脏腑之热

栀子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泻火、解毒,对于脏腑内郁结的热邪,栀子入药也是可以深度清解的。

比如心火较盛引起的烦热不安、脘腹痞满、惊悸难眠等,胃火较重引起的食欲不好、咽干舌燥、口臭异味,肝火旺盛引起的脾气暴躁、目赤肿痛等情况,以栀子泡茶喝都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3、栀子泡水喝可以清疮痈

栀子苦寒而善于清解热毒,对于体内热毒炽盛导致的皮肤疮痈、红肿疼痛等情况也是有明显的缓解效果的。

所以当我们生活中上火严重,热毒蕴结不散引起无名的皮肤疮痈红肿的时候,使用栀子泡水喝则能起到较好的清热解毒而疗疮痈的效果。

4、栀子泡水喝可以凉血止血

当体内的燥热之邪入营血的时候,还会使人出现血热妄行之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血热而出血等情况,比如血热导致的流鼻血、咯血、痢疾便血等症,栀子入药也是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对于此类血热妄行之症,我们使用栀子泡水喝的时候还可以再加一些侧柏叶、白茅根等药材,其凉血而止血的效果更佳。

栀子茶具有泻火除烦,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心、肝火较旺的心烦急躁,咽肿目赤,口舌生疮等。 栀子果入药,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实火牙痛,口舌生疮,鼻规,吐血,眼结膜炎,疮疡肿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蚕豆病,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扭挫伤。根入药主治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下火,可以带走身体里的火,具有下火的功能,多喝这样的水,可以排尿,多吃的这些排尿就可以带走身体里的毒素,也可以带走身上的火气,从而达到下火的作用,可以预防三高,有利于血液的循环,还可以提高抵抗力,它的作用实在是太多了,比药还神奇,尽量多喝一些这样的水。

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提高肝胆功能,预防高血脂,这些都是黄栀子泡茶的主要作用,但它性质寒凉,生活中那些脾胃虚寒的人不能用它泡茶喝。

二、太黄是什么药材?

大黄是一味很常见的中药材,气清香,味苦而微涩,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就是肝胆湿热蕴结引起的黄疸、尿赤等病症;还可以泄热通便、治疗腹痛瘀血,同时对降血压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选择和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效果更好。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牛舌、锦纹。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瘀血、湿热黄疸等症。

三、药用植物有哪些及用途 十大常见的中药植物以及其作用

1、夏枯草:夏枯草是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2、金银花: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3、板蓝根: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C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含多种皂甙及皂甙之,此外还含有两种黄酮类成分、芒果甙等。试验证明:知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潮热均有明显疗效。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用量: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5、牡丹皮: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6、连翘: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用量:一般6C9克。

7、芦根: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C40克。

8、地骨皮: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用量:一般为3C9克。

9、决明子: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用量:3C9克,捣碎煎服。

10、玄参: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用量:6C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