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类刚竹属植物有哪些?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09-26 05:02 编辑:程祥 302阅读

斑竹:

斑竹为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有名观赏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有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

性喜温暖、耐高温,生命力强。 喜温、喜阳、喜肥、喜湿、怕风不耐寒,静水及水流缓慢的水域中均可生长,适宜在20厘米以下的浅水中生长,适温15℃至30℃,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斑竹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可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水域。

毛竹

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壁厚约1厘米;竿环不明显,末级小枝2-4叶;叶耳不明显,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柔毛,花枝穗状,无叶耳,小穗仅有1朵小花;花丝长4厘米,柱头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笋期,5-8月开花。

金镶玉竹:

金镶玉竹属于黄槽竹的变种,高度一般在4m~10m之间,直径在2cm~5cm之间,因为其竹竿为黄色而各节之间有绿纹,故而叫做金镶玉竹,一般在4月~5月为其笋期,5月~6月为其花期。金镶玉竹色彩鲜艳,观赏性很强,可广泛地运用在庭院绿化中。

紫竹:

紫竹(学名: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Munro):竿高4-8米,稀可高达10米,直径可达5厘米,幼竿绿色,密被细柔毛及白粉,箨环有毛,一年生以后的竿逐渐先出现紫斑,最后全部变为紫黑色,无毛;箨片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绿色,但脉为紫色,舟状,直立或以后稍开展,微皱曲或波状。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片质薄,长7-10厘米,宽约1.2厘米。花枝呈短穗状,佛焰苞4-6片,除边缘外无毛或被微毛,叶耳不存在,鞘口Z毛少数条或无,缩小叶细小,通常呈锥状或仅为一小尖头,亦可较大而呈卵状披针形。小穗披针形,长1.5-2厘米,具2或3朵小花;花药长约8毫米;柱头3,羽毛状。笋期4月下旬。

乔木或灌木状,单轴散生型,顶芽不出土,横走土中,一部分侧芽出土成笋。秆圆筒形,节间在分枝侧具一纵脊和二纵沟,每节通常2分枝,斜出平伸。早春至初夏出笋,秆箨革质、早落。叶片互生,带状披针形,有叶鞘”叶短柄,中脉发达。约50种,大部分布于东亚。我国约产40余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

(1)毛竹

秆高3~20多米,径达10~20厘米,中部节间可长达40厘米,基部节间较短。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老秆无毛,节下有白粉环,后渐变黑;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箨环隆起,初被毛。笋期3月下旬至4月,秆箨厚革质,褐紫色,密被棕色毛和深褐色斑点。叶较小,披针形,每小枝2~8枚,密生于枝梢。原产我国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海拔1000米以下酸性土山地,分布于秦岭、汉水以南各地。浙江、江西、湖南为其栽培中心。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分布北缘要求年平均温度14℃、1月平均温度1℃、极端最低温度一15℃,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喜深厚、肥沃、湿润又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厚层酸性土上生长良好。不耐干燥的沙荒石砾地、盐碱土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毛竹竹鞭寿命约14年左右,竹鞭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年可穿行生长4~5米。夏末秋初,竹鞭上的部分侧芽形成笋芽,冬季肥大成笋,称为冬笋。冬笋形小量多,味最鲜美,且常不及成竹即腐朽,故应及早挖掘食用。春笋在旬平均温度10℃左右时破土而出,生长高峰期一昼夜可达1米左右,40~50天新竹长成。毛竹秆圆高大,端直挺秀;叶青翠欲滴,秀丽可爱,可点缀大型园林或在风景区大面积种植。杭州云栖就是在山道两边植以成片毛竹,竹林有一定厚度,视线看不到边;由于路窄,加上山道的曲度,形成了深幽的“云栖竹径”景观,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慕名前往。

(2)刚竹

秆高10~15米,径4~10厘米,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新秆绿色,无毛,微被白粉,老秆节下有白粉环。秆环不明显,箨环微隆起。笋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微被白粉,有较密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和斑块和绿色脉纹。主枝基部三棱或四方形,枝环突起。小枝单生,顶端着叶3~6枚,叶带状披针形,灰绿色,冬季呈黄绿。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普遍栽培。抗性强。能耐-18℃。微耐盐碱,在pH8.5左右的碱土和含盐0.1%的盐土上亦能生长。常见变型:①黄金间碧玉竹秆常较小,杆和主枝金黄色,纵沟鲜绿色,节下有绿色环带,节间有少数绿色纵条纹;叶片也常有淡黄纵条纹。分布在江苏、浙江。②碧玉间黄金竹(f.houzeauana),竹秆青翠,纵沟淡黄色。分布浙江、江苏、安徽。

(3)紫竹

又称黑竹。秆高3~6米,径2~4厘米,新秆淡绿色,密被细柔毛,有白粉,1年后秆渐变为紫黑色。箨环与秆环均隆起。笋期4月下旬,淡红褐色或带绿色。分枝较高,小枝上具小叶2~3枚。叶鞘初被粗毛;叶片披针形,质地较薄,基部有细毛。原产我国,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陕西等地。抗寒性强,能耐-20℃低温。主要用作观赏,可与琴丝竹、碧玉间黄金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色彩秆竹种混植以丰富色彩变化。

(4)罗汉竹

又称人面竹。秆高3~5米,劲直,基部或中部以下数节常呈畸形缩短,节间肿胀或缢缩,节有时斜歪,中部正常节间15~20厘米。新秆绿色有白粉、无毛,老秆黄绿色或黄色。箨环有一圈细毛,秆环与箨环均微隆起。笋期4月,笋淡褐黄色,微带红色。箨叶带状披针形,外面淡紫褐色或绿色略带红色。原产我国,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川,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山东、陕西引种栽培。抗寒性强,能耐-18℃低温。园林中与佛肚竹、方竹等秆具特殊变化的种类配植,增添景趣。常盆栽,供室内植物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