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农村常见蛇类大全图片及名称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0-29 10:23 编辑:admin 306阅读

一、中国南方农村常见蛇类大全图片及名称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10余种。

分类:

有关蛇的分类,经现今分类家研究结果认为可将蛇类分为三大类,即盲蛇类、原始蛇类、高等蛇类。盲蛇类和原始蛇类是较为原始蛇,大都无毒。

〈一〉盲蛇类:细盲蛇科都属於此类,没有毒性。外形像p虫,为生活於热带或亚热带,营地下生活的小型蛇类,台湾有盲蛇科而没有细盲蛇科。细盲蛇科和盲蛇科,外型和习性都很相似。眼睛退化,没有视觉作用。盲蛇无下颔齿,而细盲蛇有下颔齿,但都有上颔齿。

〈二〉原始蛇类:几种最大的蛇类,如蟒蛇、蚺等,都属於此类。它们多产於热带、亚热带地区,台湾没有这类的蛇。它们具有腰带和残存的后肢,是无毒的蛇类。喜欢盘据在树上,一动也不动,十分懒散的模样。只有森蟒蚺,多半栖息在水边,经常袭击停留在水边的鸟类。

〈三〉高等蛇类:高等蛇类是较进化的蛇类,包括有毒蛇和无毒蛇。就演化上来看,是由无毒黄颔蛇科,演化为有毒蝙蝠蛇科以及蝮蛇科。

丝带蛇,或袜带蛇是无毒蛇。(个人更偏向丝带蛇…丝带蛇很温顺且不怎么攻击人)

二、所有昆虫的名称及图片

网上去下载,或是买些相关资料书籍!

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蝴蝶

蝴蝶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1200种,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厘米左右,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蜜蜂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昆虫,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蜻蜓

蜻蜓的幼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实为益虫。

苍蝇

苍蝇在生物学上属于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70年代末统计,全世界有双翅目的昆虫132个科12万余种,其中蝇类就有64科3万4千余种,主要蝇种是家蝇、市蝇等。

蚊子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

牛虻

牛虻为虻的俗称,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飞蛾

飞蛾类属于昆虫纲中之鳞翅目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植物为多种蛾类幼时的食物来源,幼虫及成虫也是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食虫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链。

草蜢

草蜢为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动物,多生活在田边、草丛中,分布广泛,但南方各省分布较多。

蟑螂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的昆虫,其中只有大约有数十种会入侵人类家居,还有数种被人类饲养为宠物及作为宠物的粮食外,绝大部分品种只能在野外山涧树林或昆虫博物馆中见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白蚁

白蚁有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社会阶级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但白蚁的社会体系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全变态昆虫,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昆虫,如果在家中发现白蚁,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来清除。

三、中国鼠类动物名称及图片资料

有田鼠、冠鼠、仓鼠、竹鼠、屋顶鼠等。

1、田鼠

田鼠与其他老鼠比较,田鼠体型较结实,尾巴较短,眼睛和耳较其他鼠科小。田鼠可在多种环境中生活。

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活动。

2、冠鼠

冠鼠身上的毛较长,有时会竖起形成冠状,冠鼠尾部的毛也较长,体重可达2.5公斤,看起来尾巴比别的仓鼠类更粗。冠鼠体型粗壮,颇似豚鼠,体重可达2.5公斤,是鼠型亚目中体型最大的成员。

冠鼠白天躲在洞穴中,晚上爬到树上觅食,虽然身体看似笨重,爬树技术却很高超。

3、仓鼠

仓鼠除分布于中亚地区的小仓鼠外,臼两颊均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搬运到洞内贮藏,故又称腮鼠、搬仓。

眼小 ,耳朵被毛,耳壳显露毛外。体长范围从50毫米到340毫米,腿短,脚宽,尾巴粗短。温带陆生动物,在开阔的地区最为常见。

4、竹鼠

因吃竹而得名,主要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竹鼠主要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竹鼠在中国已被大规模养殖,已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5、屋顶鼠

屋顶鼠体形细长,尾长大于体长,耳大而薄,后足细而长,有两个主要色型:黑色型与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腹毛铅灰色,棕褐色型背毛暗灰黄褐色、腹毛灰白色。

1、褐家鼠

又名沟鼠、大家鼠或挪威鼠,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凡是有人类的场所几乎都有它的踪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是最常见的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家鼠,数量最多。

约占全球鼠类的三分之一。褐家鼠身体粗壮,尾较短粗,尾长短于体长,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体型较大,成年褐家鼠多重达半斤以上,性情粗暴,常因食物和配偶而打斗。

2、小家鼠

别名鼷鼠、小鼠、小耗子、米鼠仔,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实验小鼠的祖先,也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动物传染源和动物宿主之一。分布很广,遍及全国各地,种群数量大,在所有家鼠中数量仅次于褐家鼠。适应性强,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大,常在衣被、家具、杂物及草堆中营巢繁殖。

3、黄胸鼠

别名黄腹鼠、长尾鼠,是我国的主要家栖鼠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方,在鲁南等地也有发现,但除西南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外,一般数量较少。

黄胸鼠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体型与褐家鼠相似,但身躯和尾部比褐家鼠的细而长,体长130~150mm,体重75~200g,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后足细长,耳长而薄,向前拉能盖住眼部。

4、黄毛鼠

又称罗赛鼠、田鼠、园鼠、黄哥仔、黄毛仔。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以作物区为主,是作物区的主要鼠种,一般不入人房,只是在紧靠农田的房舍内才偶有发现。

黄毛鼠体形中等,体长140-180mm,外貌与褐家鼠十分相似,但躯干细,耳小而薄,后足短,尾部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头身长度。

5、屋顶鼠

又称黑家鼠、黑鼠,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南方内陆地区也有分布,形态特征体较褐家鼠纤细,耳大而薄,向前折可达眼缘。屋顶鼠尾巴细长,鼻子很尖,耳大,全身灰黑色,体长150~216mm,尾长160~258mm,后足长30~40mm,尾长18~2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