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镇的社会事业

摩比网 2022-11-25 10:14 编辑:admin 274阅读

解放前,新场地区无公立医院,仅有私人诊所。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组织民间医务人员组成新场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新场人民公社卫生院成立。2001年,新场镇卫生院建成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各村(生产大队)、居民委员会及学校、企业普遍建立医疗保健机构,形成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网络。全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镇容村貌大为改观。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日趋完善。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霍乱、天花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白喉、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4年,新场镇新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14个,发放健康大礼包4.5万份;完成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体检率84.6%;完成无偿献血539针,造血干细胞151针;坚决守住计划生育工作底线,确保计划生育两个率。

至2012年,新场镇除新场镇卫生院外,各村有卫生所2所、卫生室8个、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26人。 宋元v元年(1086年),里士瞿士彦尝营置义学。明清时期,除私塾外,还有官办义学。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场镇相继开办小学堂5所。民国时期,新场镇相继开办达明女校、肇南小学、浦左小学、新场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和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等。新场地区的幼儿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民国28年(1939年)开设的“铁城中小学”内附设的初中班,是新场镇初中教育之始。

解放后,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各类学校有所发展。1958年,新场镇开始有高中教育。1978年,新场镇形成幼儿、小学、中学、成人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至2012年,新场镇有幼儿园(新场镇幼儿园和新场镇石笋中心幼儿园)2所,班级16个,在园幼儿595人,教养员58人;有小学(新场镇小学和新场镇石笋中心小学)2所,班级43个,学生1812人,教职工170人;有中学(新场中学和新场镇石笋初级中学)2所,班级32个,学生1 897个,教职工218人;有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教师7人。新场镇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9.60%。 小孩爬门闩

据陆德福主编的《新场镇志》介绍:当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孩儿早起“爬门闩”的习俗。说到“年初一,孩儿早起爬门闩”,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风俗故事。这个故事,传到后来,居住在沿海的人们便有意识导让孩子从学走路时开始爬门闩,长大了又让孩子锻炼爬树、游泳、划船,学会一些自身的防卫的本领。久而久之,以“年初一,小孩爬门闩”的形式,变成了沿海人们的一种民间风俗。当然,后人对“年初一,小孩爬门闩”还有不同的取意,希望孩子能年年长高、日日健康,将来能步步高千,取“节节高”的寓意。

接财神 “接财神”之俗,自明代开始盛行。新场地区的接财神,亦放在年初四晚上举行。这天晚上各家商户明烛高燃,设香案,迎财神,祈求赐福,老板以下依次焚香膜拜,香案上方用红线高悬活鲤鱼,以讨“红鲤(利)有鱼(余)”口彩。并宴请宾客,欢饮财神酒。如店员不被安排磕头礼拜,轮不到吃财神酒,示意卷铺盖停生意。

新场镇有两尊财神老爷。每逢正月初四傍晚,两尊财神都被抬出庙内,金面财神从郭家庙经千秋桥、洪东街进入新场大街向南,而白面财神从青龙道院抬至杨神庙经闵家湾进入新场大街向北。按预定时间,两路财神分别在南北两庙,同时相向而行。由身穿财神袍的“活财神”当向导,由“行口”(即搬运工人)抬着财神菩萨随其后,每到商店门口,老板为了一年的大吉大利,都争相接财神,鸣放鞭炮(即高升)。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在新场镇上历来颇有影响。届时三里长街,家家户户门口高挂自制彩灯,既有传统文化的魁星灯、龙凤呈祥灯、十二生肖灯、寺庙旗杆的塔灯,又有反映传统戏曲、古典戏文的八仙过海灯、西游记里悟空灯;既有几何图形的八角灯、多层旋动走马灯、又有介绍南汇海洋文化、展现活珑活现的鱼鳞虾蟹水族灯。除了静态的挂灯,还有动态的舞龙灯(即舞龙)。

接灶君 2006年元宵节,在《解放日报》上登载一条豆腐干大小的消息,新场镇举行民俗传统的元宵接灶君活动。小小一条新闻,却引来了数万人争相观看。那天,在新场镇大街上,自北面洪桥出发至南面的包桥街上,行街队伍的前面是敲锣打鼓,迎来了“灶君”,随后是“正月十五接灶君”的帐帘走在中间,后面是吹吹打打的江南丝竹。多年不见的“元宵接灶君”,引来了数万游客。

炭茅荡 “炭茅荡”源出于唐宋年间的“跨火”,是由里人取柴引火,然后作“跳火”或“跨火”,取意为火旺、发达兴旺;另有一层意思表示驱赶邪鬼。到了明清年代,流传到这里,于正月半炭茅荡演变成为一种“招田财扫穷”的民间风俗。

清明放鹞子 清明踏青时间,许多父母亲陪伴小孩在田野里放起了风筝,本地人称“放鹞子”。放风筝为原始的飞行器,历史悠久,就以新场古镇公司向当地里人中收集的“风筝架”来看,其历史至少在清代。这种民间习俗在解放前,农家孩子一般放小型的“蝴蝶鹞”、“鸟雀鹞”,放小型的鹞子一般用鞋底线,富家的孩子大多为放大型的“板门鹞”、“百脚(蜈蚣)鹞”等等,不论放飞各种大小鹞,造型精美,富有气派。昔日有些村庄在折好了鹞子以后放在客堂正中,先要举行祭鹞仪式,请太保书艺人来唱太保,然后再进行放鹞子。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当地俚人有祭花神生日的传统习惯,旧时以扎花灯祭花神,今日改成举办花卉盆景展的形式称为新风。新场俚人有个传统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场民众历来在“百花生日”前后有种植花卉盆景的习俗,于是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尊重当地传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汇县文化局组织特色文化考评中,授予新场镇“花卉盆景之乡”称号,至今,新场有花卉盆景协会,年年于花神节组织相关活动。

杨社 在《光绪南汇县志》续志风俗篇的字里行间,曾经写着民代有一清官杨继盛,因揭发严嵩十大罪状后被严嵩诬陷入狱,杨继盛气死,脸色发黑。后严嵩的十大罪状败露,杨继盛得到昭雪平反。新场里人为了纪念杨继盛的骨气,专列杨社塑黑脸杨太为神,每年三月廿八作祭典,在跨街古戏台上唱太保举行社祭。延至清末民国初里人每逢三月廿八,专请新南乡太保书艺人徐和尚上台说唱,变成了一种祭神又娱人的民间习俗。

水龙会 “水龙会”原系明清年间民间求雨的一种舞龙习俗,始称“分龙节”,随着西风东渐,上海滩出现了新型的消防器械“射水枪”、“水泵”。于是民间俗称“校洋龙”。此俗延至民国初期,新场镇建立了四个消防区,分设于南大街闵家湾、中南街邱家弄、中北街牌楼弄、北大街洪东茶馆弄。每逢农历五月廿日,有新场镇商会发起组织水龙会。

水祭 昔日,新场镇上每逢六月廿四,从南山寺到北大街后市河中点燃莲花灯,进行水祭。届时,后市河中灯火通明,犹如一条水龙,又似水上明珠。 根据《话说新场》一书沈申元、王裕舟的介绍,此风传至新场衍变成一种“莲花灯会”。在里人中另有一说,此俗出自新场抗倭斗争的明代,作为沿海地区的新场镇,由少林僧兵来此增援,在后市河中点灯,形成“千灯夜作龙鱼变”的威势,畏慑倭寇海盗。里人举行水祭,既是一种求神保泰的心理意识,又是为了里人保卫家乡树立了备战观念。

祭药王 早于清末民初,在新场镇的民间风俗中,流传着六月廿四祭药王的习俗。每逢六月廿四新场居民就聚集在一起,来到东岳庙的药王殿、雷祖庙在药王神像面前祭奠,作过仪式,再请太保书艺人进行说唱,既娱神,又乐人。里人祭药王,既求药王保佑药业界生意兴隆,又求药王保佑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祭鲁班 每年七月初七,浦东泥木工集聚在新场洪西街鲁班阁社祭鲁班。提起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工。当时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木工的用武之地也就更多。别人能建造房屋,制造战车,运输车舟,鲁班却因能研创修造赵州桥,而闻名于世,人们都夸他是位巧夺天工的建筑先师。于是泥木工们在每年的七月七,集中于鲁班阁祭鲁班,歌颂鲁班先师手艺高,为民解忧架鹊桥之中华美德。他既是民间信仰的祭祖地,又是拜师交流技艺的场所。届时,泥木工们做过祭奠仪式后,再请太保书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以享耳福。

祭平浪侯 晏公祠,位于新场镇洪桥北堍。原是清康熙新场盐商程兆麟任职黄河总督治水有功而受封“平浪侯”民间祭祀之地。

岸祭 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生日,传说这晚是地藏王菩萨开眼之时,新场地区的居民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屋檐,街檐和泼水的地方,都插上一排排棒香,为地藏王开眼照明。孩子们还将棒香插在茄子上,制成茄子灯。

中秋节点香斗 中秋节在全国各地都有此俗,新场地区较为他俗更有特色的是,在这一天,除了吃月饼,摆团圆酒,吃毛豆芋艿之外,还在庭院中点香斗、供天地、斋月宫。“香斗”渊源于春秋战国祭天仪式,后流传于民间。 牌坊

三世二品坊:位于南北大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敕命由太常寺卿朱国盛建造。牌楼为三门四柱五层,高大壮观,雕刻精美。因朱家祖孙三代都官至二品,故名“三世二品坊”,以庆其业绩显赫,曾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

石笋里牌楼:位于新场大街南北方向。古时新场尚是海滩,先人曾在包桥港西面打下石桩抵御海潮冲击,日后来挖港疏浚时,石桩似春笋冒出水面,故称“石笋滩”,后改“石笋里”,立牌楼以纪念。

拱桥

包家桥:跨包桥港,东通东横港,西连后市河。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御医沈文正为方便百姓往来所建,也称为受恩桥。 洪福桥:坐落在北大街与洪西街、洪东街的交汇处,明正德年间始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重修,是古镇保存完好的古桥之一。桥正中央镶嵌有风水石,传说足踩风水石上,即会生好运。 千秋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在洪东街东端,跨东横港。1983年整修,目前仍完好。桥体上镌刻有劝人为善的祝福词。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宅第:位于新场大街271号,建于清末民初,占地403平方米,为四进庭院。门面房为张信昌绸布庄,仪门及楼厅、回廊的装饰风格中西合璧,精巧别致。后埭为清末所建的灰瓦平房,临河建有马鞍水桥,又造户桥连通对岸的张氏花园(现已废)。老街-民居-小桥流水-私家花园,这一民居格局为新场所独有。2002年5月29日,张氏宅第被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胡桂清宅:位于洪东街64号,建于民国十九年(1931年)。共二进,宅第雕刻精细,格局完整,沿街面为两层带腰檐,六扇原色木板大门高大,内有仪门,上书“兄弟永怡”。意为“永”字辈、“怡”字辈世代相好如兄弟般互帮互助。

奚家厅:奚家厅位于洪东街122弄,分东厅和西厅,西厅建于明朝末年。它是一座四进三开间格局的宅院,大厅门额雕精致,是古镇保留下来最古老的木雕饰件。

陆氏宅:这里是建于民国初年的陆氏宅第,三进三开间。走过这段弄堂,印入眼帘的是一扇仪门,仪门上的这对门扣是青铜打造的,保存至今将近一百年仍然完好如新,是整个新场镇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对,极为难得。 南山禅寺:建于元大德十年,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共有三个大殿。现保存完好。寺内两棵银杏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观 又名郭家庙,位于新场镇之东北隅。原庙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郭姓还愿所建。

耶稣堂:位于东后老街37号,建于1949年,为西式教堂传统样式。墙面由清水小红砖砌成,契卡利卡钢屋架,窗户均为细长尖拱形三瓣式花窗,在上海地区耶稣堂中颇具特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新场镇石驳岸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800年了。新场现共有石驳岸6000米,其中分属明、清、民国各时期的有1500多米。马鞍水桥(水埠)的作用是方便船只靠岸,以装卸货物和人员上下。古镇中马鞍水桥因周边环境而形态各异。

驳岸:新场镇包家桥港、洪桥港、新港,3条市河依街环绕,清波荡漾。在元、明、清代,市河两岸便先后垒起长长石驳岸。驳岸离河面约有3米高,逶迤绵恒,坚实古朴,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今有石驳岸3600米。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水桥(马鞍形):沿市河富有人家构筑的马鞍形水桥,与石驳岸是孪生兄弟,浑然一体。水桥建筑讲究,系舟石块凿有精细暗八仙图案。现尚存马鞍形水桥20坐。上海市文物专家对岸桥称之谓:“家门口的文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