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芦笋需要那些技术

山里向茶   2023-04-05  编辑: admin  173阅读  栏目:茄子种植

芦笋又名龙须菜,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用,既可鲜食,又可制罐头,其味芳香鲜美,柔软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名贵蔬菜,深受市场的欢迎。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之一。
芦笋在播种育苗栽植后,在正常田间管理的情况下,第三年进入正常采收期,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15年。我省菏泽、济宁、东营等市都建有面积较集中的芦笋生产基地。发展芦笋生产,供应国内外市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 品种选择
优良的芦笋品种应该是高产优质,耐寒性较强,生长健壮,嫩茎抽生早、肥大、粗细均匀,笋尖鳞片包裹紧密,遇到较高温度不松散。目前栽培较多的有玛丽华盛顿500、加州72、加州309、日本瑞洋及鲁芦笋1号等。每克种子有50粒左右。
二、 播种育苗
芦笋即耐寒,也耐热,我国各地均可栽培。有分枝繁殖和种子育苗栽植两种方式。我省各地大都在春季进行种子播种育苗,夏季定植。也有的进行种子直播。播种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温达10℃以上时播种。如有保护措施,播期也可提前到3月上中旬。
芦笋种子皮厚坚硬,播种前可先将种子用5%多菌灵300倍液浸种12小时,然后再在30~35℃的温水中浸泡2--3天,每天换水1--2次,使种皮软化,然后用湿布包好,放在25--30℃的温度下催芽,一般经10天左右约有50%种子出苗即可播种,每亩育苗畦用种500—1000克,可供栽植10--15亩。
育苗畦要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和控释肥。一般开沟单粒点播,沟距20--30厘米,株距2--3厘米,播前沟内浇足底水,播后覆土2--3厘米,盖地膜或稻草保湿,白天保持25--30℃,夜间15--18℃,播后15--20天即可出苗,出苗后除去覆盖物。
育苗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浇水和雨后排涝,如果施肥不足,还可结合浇水追施三元复混肥或控释肥,培育壮苗。
三、 整地定植
芦笋根系入土深而广,耐旱不耐湿,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和壤土种植。芦笋能适应微碱到微酸性土壤,以PH值6--6.7最为适宜。幼苗高15--20厘米,地上茎3根以上时即可定植。苗期短的缓苗快,成活率高。
芦笋生长期长,完全靠地上植株制造养分,由地下茎贮藏的养分供给地下嫩茎生长,因此,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一般每亩撒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千克,撒后深耕30--40厘米,整平地后开定植沟,沟距1.8--2米,深15--20厘米,沟内亩施控释肥40--50千克,或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土肥混合后栽苗。每沟栽一行,株距30--40厘米,亩栽1100--1200株,栽后浇水,覆土3~5厘米。
四、 定植后的管理
芦笋定植缓苗后,及时中耕除草。随着幼苗的生长,要分次培土,每次培土2--3厘米,苗高10厘米以上时,结合培土追施控释肥一次。夏季天旱要及时浇水,雨后要及时排水,中耕松土,防止草荒。晚秋降霜后,地上植株逐渐枯黄死亡,冬前土壤封冻前可浇一次越冬水,地上茎叶枯死后,将枯茎割除。
定植后第二年春季应适时浇水、中耕保墒,培土5--10厘米。培土后15--20天,如有嫩茎抽出,可适当短期采收,产量不能很高,所以仍需加强水肥管理、排涝、除草,注重防治地下害虫。
定植第三年春季进入采笋期。我省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清洁田园,浇水,中耕培土,结合培土追施硫酸钾型控释肥或三元复混肥,每亩30--40千克。
芦笋培土的时间,在地表温度10℃以上,采笋前10--15天进行。培土早了,地温低,地温上升的慢,推迟出笋。培土晚了,会有部分嫩茎抽出地面见光后变绿色,只能作绿笋出售。培土时要求土粒细碎,不过干过湿。培成的垄高25--30厘米,宽40厘米,垄面要拍实拍平,防止漏光和垄塌,使嫩茎在土层中软化生长,成为白色柔嫩的产品。采收期过后,扒去垄土,晒根盤2--3天,并喷药保护,以防治茎枯病,防止地下茎向上生长。然后再培垄,进行正常的水肥管理。
五、 采收
培土后10--15天采收白笋。在白笋采收期应于每天巡视田间,发现垄面有裂缝或湿润圈为有嫩茎上伸的标志,即可扒开表土,用刀至笋下18--20厘米处割断,不可损伤地下茎和鳞芽,出笋盛期每天早晚个采割一次,防止笋头松散,组织老化,采后用湿布覆盖,防止见光变色。采收绿笋的可每天将高20--25厘米的嫩茎齐地面割下。采收绿笋的,春季幼芽抽生前不需培土,只进行中耕划锄。
芦笋采收年限的长短和和产量,以品种、种植年龄、植株生长状况及当地气候条件而异。若第一年生长旺盛,可于第二年短期采笋。以后会产量逐年增加。生长好,生长期长的一年可采收80多天,一般采收期40--50天。如此反复,每年采收期以后,要有3个月的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地下茎生长,贮存养分,供下一年嫩茎生长,增加产量。
六、 病虫害防治
芦笋病害较多,主要有茎枯病、枯萎病、灰霉病、褐斑病、锈病和病毒病。以茎枯病和枯萎病最为严重。尤其种植采收年限长的地块,发病更重。
茎枯病又叫茎腐病,借雨、风、气流传播。药剂防治可用70%大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喷雾,每10天一次。培土前和采收后,扒土晒盤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枯萎病也叫立枯病,也属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可用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天达2116 10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每10天喷药一次防治。
芦笋病毒病,可于抽笋期用天达2116 10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及20%病毒A等药剂防治。芦笋的害虫以斜纹夜盗虫危害最重,还有地老虎、蚜虫、金针虫、蓟马、蛴螬、种蝇、蜗牛等,可分别用天达啶虫脒喷雾,用天达灭幼脲和天达毒死蜱诱杀或灌根防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