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的常见病害

山里向茶   2023-03-24  编辑: admin  273阅读  栏目:泥鳅

罗氏沼虾的常见病害:

1、纤毛虫病

病虾体表寄生大量纤毛虫(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等),体表呈棕黄色绒毛状,影响病虾摄食和蜕壳,严重时可致虾死亡。主要原因是水质过肥,钟形虫、枝虫、聚缩虫等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

2、褐斑病

病虾体表有斑点状黄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在头胸部和腹部发生较多,有时触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主要由起捕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引起的。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虾体受机械损伤;用0.3毫克/千克氯杀王泼洒;每千克饲料拌0.5-1克土霉素或拌1-2克虾糠投喂,5-7天为1个疗程。

3、黑鳃病

病虾鳃部颜色由红色转变成黑色,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此病由水质老化、真菌感染、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长期缺乏维生素C等原因引起。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钟。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

4、软壳病

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机质过多、pH值较低及长期营养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质;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泼洒,提高水的pH值;加喂优质全价饲料。

5、硬壳病

病虾全身甲壳变硬,有明显粗糙感,虾壳呈黑褐色,无光泽,摄食减少。此病由水中钙离子含量过高、水质老化等引起。

防治方法:用5毫克/千克茶粕浸洗10-15分钟;饲料中添加蜕壳素促进虾的蜕壳。

扩展资料:

沼虾的经济价值:

该属虾类是淡水经济虾类中最重要的一类,中国产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虾,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产量较大;东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则以海南沼虾为最多;山溪中常见的经济种为粗糙沼虾。这几种虾都能进行人工育苗和养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养殖种是罗氏沼虾,它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区的淡水水域,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养殖成功以来,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养殖。

这种虾要求在24℃以上水温环境中才能迅速生长。另外个体较大的有南亚常见的马氏沼虾,体长可达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虾体长可达250毫米;大臂沼虾在中美洲产量大,体长可达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常见的刺尾沼虾体长达166毫米。它们不仅为捕捞对象,也都已进行人工养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的常见病害有:

1、纤毛虫病

病虾体表寄生大量纤毛虫(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等),体表呈棕黄色绒毛状,影响病虾摄食和蜕壳,严重时可致虾死亡。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

2、褐斑病

病虾体表有斑点状黄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在头胸部和腹部发生较多,有时触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虾体受机械损伤;用0.3毫克/千克氯杀王泼洒。

3、黑鳃病

病虾鳃部颜色由红色转变成黑色,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钟。

4、软壳病

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致死亡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质;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泼洒。

罗氏沼虾病害较少,但是因生活在水中,发生虾病不易察觉,所以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常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药物对虾体、场所、工具、水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

扩展资料:

罗氏沼虾的食用禁忌:

1、虾背上的虾线,是虾未排泄完的废物,假如吃到口内有泥腥味,影响食欲,所以应除掉。

2、色发红,身软,掉头的虾不新鲜,尽量不买。

3、虾与部分水果同时吃时应注重,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若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同吃,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惹起不适,出现呕吐、头晕、腹泻腹痛等症状。

4、食用海鲜时最好不要大量喝啤酒,因为那样会产生过多的尿酸,而惹起痛风。

5、吃海鲜时应配以干白葡萄酒,因为其中的果酸具有杀菌与去腥的作用。

6、虾的背部呈青黑色是新鲜的表现。一般虾壳坚硬,个头大的虾味道比较鲜美。

7、对吃虾过敏及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哮喘患着,应慎食。

8、要保存小干虾时,为防止虾干燥和氧化,尽量把虾装入黑色塑料袋内或密封的容器内冷藏保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病害较少,但是因生活在水中,发生虾病不易察觉,所以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常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药物对虾体、场所、工具、水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平时注意观察虾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发现虾病要及时治疗,常见的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纤毛虫病

病虾体表寄生大量纤毛虫(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等),体表呈棕黄色绒毛状,影响病虾摄食和蜕壳,严重时可致虾死亡。主要原因是水质过肥,钟形虫、枝虫、聚缩虫等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

2、褐斑病

病虾体表有斑点状黄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在头胸部和腹部发生较多,有时触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主要由起捕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引起的。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虾体受机械损伤;用0.3毫克/千克氯杀王泼洒;每千克饲料拌0.5-1克土霉素或拌1-2克虾糠投喂,5-7天为1个疗程。

3、黑鳃病

病虾鳃部颜色由红色转变成黑色,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此病由水质老化、真菌感染、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长期缺乏维生素C等原因引起。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钟。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

4、软壳病

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机质过多、pH值较低及长期营养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质;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泼洒,提高水的pH值;加喂优质全价饲料。

5、硬壳病

病虾全身甲壳变硬,有明显粗糙感,虾壳呈黑褐色,无光泽,摄食减少。此病由水中钙离子含量过高、水质老化等引起。

防治方法:用5毫克/千克茶粕浸洗10-15分钟;饲料中添加蜕壳素促进虾的蜕壳。 病原:

关于罗氏沼虾甲壳溃疡病的病因,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甲壳溃疡病由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等多种病菌引起,具传染性;另一些人则认为甲壳溃疡病是由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盐类等引起。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初期,病虾的甲壳表面有黑褐色斑块。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黑褐色斑块逐渐扩大,并形成边缘浅、中央凹陷的溃疡灶,甚至侵蚀到几丁质以下的组织。 [流行情况]甲壳溃疡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多见于在水泥池中越冬的亲虾和亲蟹。该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是亲虾、蟹越冬期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

预防 1.水泥越冬池要洗刷干净,并用浓度为15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消毒。 2.为预防亲虾在越冬池中碰伤,最好在离池壁5~10厘米处设置一圈拦网。 3.要选择体格健壮,体色正常,无伤、无附着物的亲虾、蟹入池越冬。 4.亲虾、蟹饲养期间,要保持水质、饲料优良稳定。 5.每隔100天左右,全池泼洒1次浓度为3~5毫克/千克的土霉素进行预防。 6.室外土池饲养,经常换水可避免发生此病。 治疗 1.每天全池泼洒浓度为3~5毫克/千克的土霉素1次,连泼3~5天。 2.若养殖池水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可在蓄水池中遍洒浓度为2~10毫克/千克的己二胺四乙酸钠盐。 3.同时,每天按每千克饲料用5克鱼泰8号的量,拌饵投喂,连喂5~7天。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新出现的疾病,有的地方又称白体病、白尾病等。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发生于虾苗淡化后至放养到池塘3~5周内。病虾表现为肌肉出现白斑或呈白浊状,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特别是高密度育苗池内,死亡率高达40%~90%。该病最早于1996年前后出现在广东、广西一带,以后迅速传播到江苏、浙江等地。2001年起,该病在各主要罗氏沼虾苗种场广泛流行,2002年更是呈蔓延趋势,成为罗氏沼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

1、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由于该病近几年刚刚在中国流行,病原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没有商品性诊断试剂盒供应。生产上主要根据经验及观察发现疾病,通常在苗种池里发生白浊病的虾苗与池底形成明显的对比而较易发现。但水质、药物及细菌感染也可引起虾苗出现类似的白浊症状,只有确认病毒才能作出诊断。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已建立了酶联免疫测定法,可用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病毒的诊断。该方法的检测上限可达到10ng的病毒,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费时约4~5h,肉眼即可判断结果,适合各苗种场用于病毒的确诊该方法还在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中,不久有望研制出诊断试剂盒供应各养殖场。从实验室结果来看,通常仅需要数只病虾即可检出病毒。

2、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防治从该病的流行规律看,带毒亲虾是病原的主要来源。因此选用不带病毒的种虾,再辅以严格的消毒措施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的手段。虽然暂时还没有可供生产单位用于亲虾病毒检测的有效方法,但各地还是建立了一些有效预防疾病的方法。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措施:

⑴无毒亲虾的选择 选择没有发病史的养殖地区的罗氏沼虾作为亲虾,收购后精心培育。由于目许多地方带病仔虾广泛养殖,亲虾很难判断是否带毒,因此有些苗场选择无发病史的地区,自行培育亲虾,以确保亲虾不带病毒。这种方法在广西部分养殖场采用,成功地控制了疾病的发生。

⑵亲虾的培育 提高亲虾的体质和免疫力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成功的苗种场都有一系列自己的技术保证亲虾的体质和免疫力。还没有商品化的免疫增强剂用于罗氏沼虾亲虾的培育,但复合维生素的添加可增强虾的免疫力,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等,研究已证明可增强动物的免疫力,且已有许多用于水产养殖的复合维生素制剂供应。

⑶严格的消毒措施 许多苗种场的经验表明,严格的消毒措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疾病流行严重的地区,这种措施是保证苗场不被邻近发病场传染的关键。育苗车间的所有用具都应严格消毒,同时对于购买虾苗的客户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病原的传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生产区与供苗区分开,客户只进供苗区,或要求客户进生产区前进行必要的消毒,最简单的是用含氯消毒剂浸洗手及鞋等。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在中国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已给各地的罗氏沼虾养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自2002年来,有些苗种场通过切断控制亲虾来源、严格消毒等措施,已经有效控制疾病。13年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发病率可能比以前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减轻。从生产实践看,无病原体的亲虾是预防肌肉白浊病的重要措施。随着对该病发病机理、病毒传播途径研究的深入,生产应用的防病措施将逐步完善。

高温季节是罗氏沼虾生长的旺季,也是病害流行暴发的季节,尤其是拉网、暴雨后使池塘环境发生恶化更易导致罗氏沼虾病害的发生,虾病防治应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罗氏沼虾主要预防细菌病如肠炎、黑鳃、红体等,寄生虫病暴发的“滴星”、“白虾”病,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虾病综合预防。

防治办法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建议在预防虾病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虾的抗应激能力和抵抗力,一般定期投喂Vc,免疫多糖等来增强虾体免疫力。如果已经发病,并且有蔓延趋势,须正确诊断,要在早期进行治疗,主要采取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采取外用消毒或泼洒中药(如甘草、板兰根、三黄粉等),内服中西药物进行控制,效果更佳。

虾的养殖期间,每15天用药消毒一次,交替使用漂白粉(1ppm)和生石灰(20ppm)。在饲料中添加虾蟹蜕壳素,使虾顺利蜕壳。看管人员每天应巡塘多次,观察鱼虾活动情况,驱赶敌害生物。

1.老虾池生态修复一般利用冬、春的空闲期彻底清塘、晒塘。塘干后清除过多淤泥,每亩施入100~150千克的生石灰,然后用拖拉机对池底翻耕、修整、压实。还要完善水系配套,清除河道中过多的水草、淤泥和杂物。放苗前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和有益菌,修复生态环境。部分虾池还利用冬春空闲期种植黑麦草等牧草养一季鹅,既增加了收入,又改善了虾池环境。2.优化现有养殖模式由于部分虾农片面追求高产、高效,罗氏沼虾现有的养殖模式为一般亩放虾苗10万尾,其中早苗(3月份苗)、中苗(4月份苗)、晚苗(5月份苗)的比例为70∶20∶10。其弊端是放养密度过大,早苗的比例过大,导致生长高峰期虾池载虾量过大,虾规格养不大,上市偏迟,维持性饲料消耗多。大量的粪便、残饵污染水体,滋生病害,也是虾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为此,在制定“罗氏沼虾幼虾增温培育和食用虾养殖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时,将养殖模式优化为:亩放虾苗5万~7万尾或2~4厘米的幼虾3.5万~4.5万尾;早苗、中苗、晚苗的放养比例调整为50∶40∶10。实践证明,优化后的养殖模式既能增收节支,更可以有效地减少、减轻病害发生。3.培育虾池良好水质摸索出一套应用生物肥料、专用肥料和生物制剂培育良好水质的办法。虾池前期使用的有机肥一律经发酵熟化处理。中期追肥用无机肥,一般使用自主研发的罗氏沼虾专用肥。后期由于大量粪便、残饵进入水体,一般不缺肥,尤其是氮、磷往往超标。有的虾池会缺乏微肥,可使用自主研发的“复合微肥”。一般 10~15天使用一次生物制剂,前期(大棚育幼虾阶段)一般选用以光合细菌为主的复合菌制剂;中期选用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制剂或EM菌。后期虾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普遍较高,宜选用以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为主的复合菌制剂为好。虾池要经常加水、换水,保持虾池水相、菌相、藻相平衡。4.推广应用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寡糖、维C、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免疫增强剂,具有一定的防病、促长效果。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还自主研发了以酪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复合培育和微生态制剂“快康素”和以苦参碱等中草药提取合成的“草本鱼虾康”作为免疫增强剂,使用后具有较好的防病促长效果。

5.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 每年春秋两季发病高峰期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方法是对虾池水体消毒一次,同时内服药饵3~5天。为了方便虾农和规范用药,进行了统一预防,主要预防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

6.综合预防的效果罗氏沼虾养殖采取病害综合预防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2000亩项目试验示范基地病害发生率31%,比2004年下降43%;2006年项目辐射区全市11.2万亩罗氏沼虾养殖池,病害发生率52%,比2004年下降2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部分养虾区域流行“滴星病”(初步检测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2000亩项目基地至今未发生此病。由此可见;只要认真做好虾病的综合预防工作,就可以减少、减轻病害的发生,促进罗氏沼虾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