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形花亚科的介绍

新乡市优特蔬菜研究院 2022-11-22 16:08 编辑:admin 306阅读

一、蝶形花亚科的介绍

蝶型花亚科(Papilionoideae)是豆科植物下设的一大类,大约有600属一万余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中国原产103属,引种有11属,共有一千余种。此类植物的花是蝶型花冠,有5瓣,两侧对称,下面一瓣为龙骨瓣,中间两瓣为翼瓣,最上方两瓣最大为旗瓣,如同蝴蝶飞舞。

二、急求蔷薇科,苏木科,蝶形花科,害羞草科里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名目?

苏木科

翅荚木(Zenia insignis)属任豆属,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格木属。格木,国家二级保护

蝶形花科

花榈木,国家二级保护

鄂西红豆树,小叶红豆等,都是蝶形花科的国家珍稀保护树种

蔷薇科

缘毛太行花,山楂海棠,新疆野苹果。绵刺。蒙古扁桃,香水月季,玫瑰,峨眉山莓草,黄山花楸,

太行花,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对象。

含羞草科目前似乎没有重点保护对象。

蔷薇科的太行花。

其它的不了解了。

三、紫藤(蝶形花科 紫藤属)栽培技术是怎么样的?

Wisteria sinensis Sweet.

紫藤别名藤萝,钩连盘曲,攀栏缠架,初夏紫穗悬垂,盛暑时浓叶满架,为著名绿荫藤本。

[形态特征]

大型落叶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3,通常9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幼叶有毛,老则光滑。花大,色紫,形成下垂的总状花序,荚果,长 10~20厘米,密被灰色有光泽的茸毛。花期 4~5 月,与叶同放或稍早于叶开放(见彩图13 9)。

同属中常见的有:多花紫藤W.floribunda、日本藤萝W.japonica、白花藤W.venusta等。

[分布]

东北南部至广东、四川、云南均有分布。

[习性]

紫藤为亚热带及温带植物,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较耐寒,喜光,亦较耐阴,能耐水湿及瘠薄土。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向阳避风的地方栽培最适宜。主根深,侧根浅,不耐移栽。生长较快,寿命很长。缠绕能力强,它能绞杀其他植物。

[繁殖与栽培养护]

可用播种、扦插、嫁接繁殖,但一般以播种为主。于秋后采种,晒干贮藏。翌春用60℃温水浸种1~2天,见种子膨胀后即点播于土中,约1个月出苗,出苗率90%左右,因植株不耐移植,故播种时株行距应稍大,2~3年后直接移往定植处。扦插繁殖须秋季采条,捆束埋至翌年,剪留2~3节扦插。优良品种可以用嫁接法来繁殖。选用优良品种作接穗,接在普通品种的砧木上。多于春季萌芽前进行,枝接、根接均可。

紫藤直根性强,故移植时宜尽量多带侧根,并带土球。多于早春定植,定植前先搭架,并将粗枝分别系在架上,使其沿架攀援。由于紫藤寿命长,枝粗叶茂,制架材料必须坚实耐久。幼树初定植时,枝条不能形成花芽,以后即会着生花蕾。如栽种数年仍不开花,一是因树势过旺,枝叶过多,二是树势衰弱,难以积累养分。前者采取部分切根和疏剪枝叶,后者增施肥料即能开花。肥料应适当多施钾肥。生长期一般追肥2~3次。

紫藤的花芽分化,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如果在开花后即进行修剪,会影响翌年花芽的形成,因此紫藤夏季一般不进行修剪,即使要修剪也只是将那些影响光照、树形的交叉枝作轻剪。开过花后的花穗,按照要求,应从花柄基部剪除,使不结果,到秋冬时,大部分落叶后,在枝的基部会形成膨胀的花芽。如果花芽在短枝上,可不作处理,如果在长枝上,可留2~3个芽,其余的从基部剪掉。对于棚架上,一般应将下部纤弱枝剪除,以保证主枝向上攀援。紫藤在生长多年以后,枝蔓会越来越密,重量会越来越重,使棚架的负担过大,为此应在早春萌芽前进行疏剪,使棚架上的枝蔓保持合理的密度。

盆栽紫藤,除选较矮小种类和品种外,更应加强修剪和摘心,控制植株勿使过大。紫藤可以做成树桩盆景,由于紫藤的寿命长,适应性强,可培养几十年而不衰老。如作盆景栽培,整形、修剪更须加强,必要时还要用老桩上盆,嫁接优良品种。

主要病虫害有:紫藤炭疽病、叶斑病、锈病、根癌肿病、盗毒蛾、紫藤蚜、梨网蝽、槐羽舟蛾、二齿茎长蠢、舞毒蛾、肾毒蛾等。防治方法:①清除病落叶,烧毁。喷洒波尔多液或多菌灵等药剂,锈病可喷洒粉锈宁药剂。②根癌肿病防治见“桃”。③害虫幼虫或若虫期喷洒敌敌畏、辛硫磷、溴氰菊酯等任一种药剂。④8月份喷洒敌敌畏于树冠和地面,杀灭外出活动的蠹成虫。

[观赏与应用]

紫藤茎蔓缠绕,枝叶茂密,花大色艳,可用来装饰花廊、花架、凉亭等,如植于水畔、台坡,沿他物攀生,也极优美,亦可盆栽观赏。

四、十种植物五加科,木兰科,罂粟科,蝶形花科,菊科,葫芦科,毛茛科,百合科,禾本科 蓼科做植物检索表

卷.册 出版年月 分册主编 类群 1.0 2004.00 吴征镒 总 论 (附录中还收录了水青树科植物。) 2.0 1959.09 秦仁昌 蕨类(一)瓶尔小草科―条蕨科 3.1 1990.06 秦仁昌 蕨类(二)蕨科 中国蕨科 凤尾蕨科等 3.2 1999.11 朱维明 蕨类(三)车前蕨类 书带蕨类 蹄盖蕨类 4.1 1999.07 邢公侠 蕨类(四)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4.2 1999.02 吴兆洪 蕨类(五)铁角蕨科 睫毛蕨科 球子蕨科等 5.1 2000.01 武素功 蕨类(六)鳞毛蕨科(1) 5.2 2001.02 孔宪需 蕨类(七)鳞毛蕨类 6.1 1999.08 吴兆洪 蕨类(八)叉蕨科 肾蕨科 实蕨科等 6.2 2000.01 林尤兴 蕨类(九)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等 6.3 2004.00 张宪春 蕨类植物 7.0 1978.12 郑万钧、傅立国 裸子植物门 8.0 1992.10 孙祥钟 香蒲科 冰沼草科 露兜树科等 9.1 1996.03 耿伯介、王正平 禾本科(一)竹亚科 9.2 2002.00 刘亮 禾本科(二) 9.3 1987.10 郭本兆 禾本科(三)早熟禾亚科 10.1 1990.06 陈守良 禾本科(四)画眉草亚科 黍亚科 10.2 1997.03 陈守良 禾本科(五) 11.0 1961.11 唐进、汪发缵 莎草科(一)草族―珍珠茅族 12.0 2000.01 戴伦凯、梁松筠 莎草科(二)苔草亚科 13.1 1991.12 裴盛基、陈三阳 棕榈科 13.2 1978.09 吴征镒、李恒 天南星科 浮萍科 13.3 1997.07 吴国芳 须叶藤科 谷精草科 田葱科等 14.0 1980.12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一) 15.0 1978.06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二) 16.1 1985.04 裴鉴、丁志遵 石蒜科 XO薯科 鸢尾科 16.2 1981.11 吴德邻 芭蕉科 姜科 美人蕉科等 17.0 1999.11 郎楷永 兰科(一) 18.0 1999.10 陈心启 兰科(二) 19.0 1999.09 吉占和 兰科(三) 20.1 1982.01 程用谦 木麻黄科 三白草科 胡椒科等 20.2 1984.09 王战、方振富 杨柳科 21.0 1979.11 匡可任、李沛琼 杨梅科 胡桃科 桦木科 22.0 1998.03 陈焕庸、黄成就 壳斗科 榆科 马尾树科 23.1 1998.03 张秀实、吴征镒 桑科 23.2 1995.08 王文采、陈家瑞 荨麻科 24.0 1988.08 丘华兴、林有润 川苔草科 桑寄生科 山龙眼科等 25.1 1998.08 李安仁 蓼科 25.2 1979.03 孔宪武 藜科 笕科 26.0 1996.09 唐昌林 紫茉莉科 马齿笕科 商陆科等 27.0 1979.07 关克俭 毛茛科(一)睡莲科 金鱼藻科 领春木科等 28.0 1980.04 王文采 毛茛科(二)(毛茛亚科) 29.0 2001.00 应俊生、陈德昭 木通科 小檗科 30.1 1996.05 刘玉壶 防己科 木兰科 30.2 1979.05 蒋英、李秉滔 腊梅科 番荔枝科 肉豆蔻科 31.0 1982.09 李锡文 樟科 莲叶桐科 32.0 1999.02 吴征镒 罂粟科 山柑科 33.0 1987.10 周太炎 十字花科 34.1 1984.08 傅书遐、傅坤俊 木犀草科 辣木科 伯乐树科等 34.2 1992.02 潘锦堂 虎耳草科(一) 35.1 1995.11 陆玲娣、黄淑美 虎耳草科(二)(梅花草亚科 绣花球亚科 多香木亚科等) 35.2 1979.05 张宏达 海桐花科 金缕梅科 杜仲科等 36.0 1974.12 俞德浚 蔷薇科(一)绣线菊亚科――苹果亚科 37.0 1985.06 俞德浚 蔷薇科(二)蔷薇亚科 38.0 1986.06 俞德浚 蔷薇科(三) 李亚科 牛栓藤科 39.0 1988.05 陈德昭 豆科(一) 40.0 1994.05 韦直 豆科(二)蝶形花亚科(1) 41.0 1995.05 李树刚 豆科(三)蝶形花亚科(2) 42.1 1993.12 傅坤俊 豆科(四) 42.2 1998.12 崔鸿宾 豆科(五) 43.1 1998.02 徐朗然、黄成就 攀打目 攀打科 牛儿苗目 酢浆草科 牛儿苗科等 43.2 1997.02 黄成就 芸香科 43.3 1997.03 陈书坤 苦木科 橄榄科 楝科等 44.1 1994.04 李秉滔 大戟科(一)叶下珠亚科 44.2 1996.02 邱华兴 大戟科(二)铁笕菜亚科 巴豆亚科 44.3 1997.04 马金双 大戟科(三) 45.1 1980.12 郑勉、闵天禄 虎皮楠科 水马齿科 黄杨科等 45.2 1999.07 陈书坤 冬青科 45.3 1999.08 诚静容、黄普华 卫矛科 46.0 1981.02 方文培 翅子藤科 刺茉莉科 省沽油科等 47.1 1985.11 刘玉壶、罗献瑞 无患子科 清风藤科 47.2 2002.00 陈艺林 凤仙花科 48.1 1982.07 陈艺林 鼠李科 48.2 1998.04 李朝銮 葡萄科 49.1 1989.06 张宏达、缪汝槐 杜英科 椴树科 49.2 1984.11 冯国楣 锦葵科 木锦科 梧桐科 49.3 1998.07 张宏达 山茶科(一)山茶亚科 50.1 1998.08 林来官 山茶科(二)厚皮香亚科 50.2 1990.01 李锡文 藤黄科 柽柳科 龙脑香料等 51.0 1991.12 王庆瑞 堇菜科 52.1 1999.10 古粹芝 大风子科 旌节花科 西番莲科 52.2 1983.10 方文培 胡颓子科 玉蕊科 千屈菜科等 53.1 1984.11 陈介 使君子科 桃金娘科 野牡丹科 53.2 2000.01 陈家瑞 菱科 柳叶菜科 小二仙草科等 54.0 1978.03 何景、曾沧江 五加科 55.1 1979.10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一) 55.2 1985.08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二) 55.3 1992.01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 56.0 1990.12 方文培、胡文光 山茱萸科 岩梅科 桤叶树科等 57.1 1999.06 方瑞征 杜鹃花科 57.2 1994.12 胡琳贞、方明渊 杜鹃花科(二) 57.3 1991.12 方瑞征 杜鹃花科(三)木亚科 58.0 1979.08 陈介 紫金牛科 59.1 1989.11 陈封怀、胡启明 报春花科(一)珍珠菜族――报春花族 59.2 1990.01 陈封怀、胡启明 报春花科(二)报春花族――水茴草族 60.1 1987.09 李树刚 白花丹科 山榄科 柿科 60.2 1987.03 吴容芬、黄淑美 山矾科 安息香科 61.0 1992.02 张美珍、邱莲卿 木犀科 马钱科 62.0 1988.06 何廷农 龙胆科 63.0 1977.02 蒋英、李秉滔 夹竹桃科 萝 64.1 1979.05 吴征镒 旋花科 花科 田基麻科 64.2 1989.12 孔宪武、王文采 紫草科 65.1 1982.03 裴鉴、陈守良 马鞭草科 65.2 1977.07 吴征镒、李锡文 唇形科(一) 66.0 1977.11 吴征镒、李锡文 唇形科(二) 67.1 1978.11 匡可任、路安民 茄科 67.2 1979.10 钟补求 玄参科(一) 68.0 1963.08 钟补求 玄参科(二) 69.0 1990.03 王文采 紫葳科 胡麻科 角胡麻科等 70.0 2002.00 胡加琪 爵床科 71.1 1999.08 罗献瑞 茜草科 71.2 1999.09 陈伟球 茜草科(二)茜草亚科 72.0 1988.10 徐炳声 忍冬科 73.1 1986.09 路安民、陈书坤 五福花科 败酱科 川续断科等 73.2 1983.08 洪德元 桔梗科 草海桐科 花柱草科 74.0 1985.01 林F、陈艺林 菊科(一)班鸠菊族――紫苑族 75.0 1979.09 林F 菊科(二)旋覆花族――堆心菊族 76.1 1983.05 林F、石铸 菊科(三)春黄菊族(一) 76.2 1991.05 林F、林有润 菊科(四)春黄菊族(二) 77.1 1999.04 陈艺林 菊科(五)千里光族 金盏花族 77.2 1989.07 林F、刘尚武 菊科(六)千里光族 千里光亚族 78.1 1987.12 林F、石铸 菊科(七)蓝刺头族 菜蓟族 78.2 1999.08 陈艺林、石铸 菊科(八)菜蓟族 79.0 1996.02 程用谦 菊科(九)帚菊木族 80.1 1997.09 林F、石铸 菊科(十)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80.2 1999.05 葛学军、林有润 菊科(十一)菊苣族 蒲公英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