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大马哈鱼、鲑鱼是一个种属吗?

山里向茶   2023-04-21  编辑: admin  260阅读  栏目:泥鳅

一、三文鱼、大马哈鱼、鲑鱼是一个种属吗?

三文鱼、大马哈鱼、鲑鱼不是一个种属。鲑鱼一般指三文鱼,所以两者指的是鲑属的大西洋鲑鱼。大马哈鱼属麻哈鱼。

大马哈鱼是鲑形目(Salmoniformes)其中一种,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有9亚目25科146属510种,纯淡水种类82种。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

三文鱼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种有30多个,目前最常见的是2种鳟鱼(三文鳟、金鳟)和4种鲑鱼(太平洋鲑、大西洋鲑、北极白点鲑、银鲑)。大马哈鱼一般指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鱼类,有很多种,如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等。

扩展资料:

繁殖方式

1、大马哈鱼繁殖方式:大马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夏型和秋型两个生物群,上溯至中国境内的只是秋鲑,且多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者仅为少数。受精卵孵化后,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长至毫米开始降河下海,达到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仍回原繁殖场地产卵。

通常龄性成熟,成鱼进入生殖期便不摄食。选择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石砾的地方产卵。卵产在直径约1米,深30厘米的坑内。产卵后亲体瘦弱,7~~14天后死亡。终生只繁殖1次。

2、三文鱼繁殖方式:到了繁殖季节,性成熟的三文鱼会集群回到其出生的河流进行产卵。雌鱼强壮的尾巴会在碎石间拍打水体制造回流,再在河床挖出陷坑筑“巢”。雌鱼和雄鱼会分别在陷坑的上游产卵及排出鱼精。雌鱼会再一次使用其尾巴,拌动碎石覆盖陷坑中的卵及鱼精。大西洋鲑是多次繁殖的,即它们不会在产卵后死去,而是会回到海洋恢复自己后,来年重新溯游入河重复产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文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马哈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鲑鱼

二、有没有既可以生活在海里,又可以生活在淡水里的鱼?

大马哈鱼,就是鳕鱼

三、大马哈鱼为什么要洄游??

大马哈鱼为什么要洄游?

大马哈鱼游回故乡是来产卵,孵化后代的。大马哈鱼一路上与激流和大鱼搏斗,历尽艰险;大马哈鱼用腹鳍和胸鳍清除淤泥,杂草和砾石,扒出一个椭圆形的窝,把红色透明的卵产在里面;产卵后,精疲力尽的亲鱼用尽最后的力气用砾石将卵掩蔽好,守护在产卵床边直到死亡。

四、世界十大最凶猛淡水鱼的白鲟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生长在里海和黑海,并在俄罗斯溯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而上。已有记录的最大的白鲟长28英尺,重2860磅。还有1吨以上的大鱼也被捉住过,但显然不是用鱼竿钓上的。1991年,一队瑞典钓鱼者来到俄罗斯。他们用大漂挂1~3磅的活饵,配以50磅拉力的涤纶线钓到了重达250磅的白鲟。

已有报道的最大的白鲟,一条是于19世纪在美国的哥伦比亚河里捕获的,重1800磅;另一条是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旨雷萨河上捕获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认的最高纪录是1285磅,12.5英尺长的白鲟,于1951年在俄勒冈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线法钓到的。由于修建水坝和过量捕捞,如此庞大的鱼今天已不存在了。

哥伦比亚河的钓鱼法规定,钓到小于40英寸以及大于72英寸的鲟鱼必须放生。“钓到就放”的做法已经很普遍,根据俄勒冈鱼类和野生动物局的资料,白鲟已经超过大马哈鱼而成为哥伦比亚河上人们最常钓的鱼。各种鲟鱼在上钩后都会反复跳出水面,然后拼命挣扎着冲刺,或是顽强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获,用浮钓或定点钓者能钓到它们。 (图为匙吻鲟)

可及性:10分——鲟鱼栖息地很难到达

谨慎性:7分——仅据猜测:

丰富性:6分——在某些地区,有的鲟(如白鲟)100磅以上的数量较多;

最大重量:10分——现在的最大鲟鱼可能不超过2000磅,但500磅以上的白鲟还是有的;

实际重量:10分——200矿业的鲟很常见;

凶猛性:8分——劲头很大;

非凡性:10分——上窜下跳,会冲刺,到了船边便拼命打滚。

总分61,并列第一名。

五、大马哈鱼为什么要洄游?

生殖洄游也叫产卵洄游,是鱼类性成熟以后,按其遗传特性和生理变化,要求具备一定条件的产卵场所以供产卵繁殖,但成体肥育或越冬的地方,往往不是它们的产卵场所,因而密集成群,进行或长或短的旅途迁徙,游向适宜于产卵、孵化和幼体生长的环境。由于产卵场所在地的不同,生殖洄游可以只在海中进行,例如大黄鱼、小黄鱼等;也可以只在淡水中进行,例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有的则从由海洋洄游到江河中,实行“溯河洄游”,例如鲟鱼、大马哈鱼等;还有的由江河洄游到海洋中,实行“降河洄游”,例如鳗鲡、花鳗鲡等。其中以大马哈鱼等进行的溯河产卵最为艰苦,它们往往需要不断地顶水游泳几千公里,一路上还要克服急流、浅滩等种种困难,体力消耗极大,以至于在到达产卵场产卵之后,大多数衰竭而死,能生还海中者寥寥无几,所以它们一生中只繁殖一次。

洄游(huiyou)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洄游所经过的途径,称为“洄游路线”。依据大部分鱼类洄游到达目的地所表现的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如某些鱼类在性腺成熟发育过程中,每年在一定时期内集群,并按一定路线游向沿岸、河口、深海或上溯至河流等适宜的地方进行产卵,称为生殖洄游。生殖洄游有的只在海中进行,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有的只在淡水中进行,如青鱼、草鱼、鲢、鳙;有的由海洋上溯至江河,如鲥,大马哈鱼;有的则由江河下降至海洋,如鳗鲡等;有些鱼类在育肥阶段常成群游向饵料丰富的地方摄取食物,这种寻找食物的洄游,称为索饵洄游。如小黄鱼在渤海湾产卵后,在返回深海越冬场所前,要在产卵场所附近和返回越冬场所的途中,索寻食物多的地方摄食;有些鱼类随着不同季节水温的变化,常成群向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游去,这种随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洄游,称为季节洄游。如鳕鱼在春夏季向北方游动,深秋又向南方游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